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7章 两亿美金的投资协议 (第1/2页)
毕竟是林平的家乡,沐言菲没有一句废话。 第二天来到县城,跟所有的领导们碰头开完会议之后,沐言菲打拨打电话到北美。 而是直接打电话到了港城。 想要做一家成衣加工厂,港城就能买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 况且对于一家服装厂而言,最先进的设备无非就是缝纫机而已。 不过对于林平想要搞扶贫的本意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在县城里配套相关的配件工厂。 纺织厂负责加工布料,五金厂负责生产各种各样的金属纽扣以及拉链,甚至各种各样的金属配件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塑料纽扣的生产企业。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皮革厂也应该在规划之内。 有了以上的这些配套企业之后,才能让服装厂做大做强。 国内的市场目前没有私营的大型服装厂,如果能够设计出让人们接受的服装版型,一旦高速公路通车之后,便可以把衣服卖到全国各地。 十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无比诱人的蛋糕。 沐言菲从京城来到这小小的县城,大家的衣服几乎都是如出一辙。 只有京城里偶尔能看到年轻人穿的稍微时尚一点。 可是即便是京城里的年轻人,他们的穿着打扮也落后港城好多年。 这一次林平想要投资服装加工厂,沐言菲则想也参与进来进行投资。 整整一天的时间,沐言菲打了几十通电话。 联系好了所有配套工厂的相关机械,以及他们的报价。 如果开设一家,五千人的大型服装厂。 那么整个项目的配套投资,就要达到三千五百万港币。 而这还仅仅是在港城的采购价格。 而运送到这小县城,再加上工厂的建设投资,全部算下来至少需要四千万以上。 不过这点钱对于林平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随便出售一点点街机,就能够换来整个项目的投资金额。 “我也打算投资,林老板打算给我多少股份呢?”搞定了一切之后,沐言菲打电话询问林平。 而接到电话的林平,一边疯狂的喝着水,一边大口的喘着气。 就在刚刚,林平在自己即将要盖房子的山顶,来来回回跑了有十几趟。 今天县里组织了更多的车队,送来了更多的红砖,钢筋,水泥。 眼看着田间地头没地儿放,林平直接让大家搬用了一部分,送到了自己即将要盖房子的山顶。 虽然山并不高,可是每个人都负重一百多斤,上上下下还是颇为疲惫。 林平站在一边看着,心里面多少有些过意不去。 虽然自己支付了工资,可毕竟这里的人并不是自己的职工。 大家来到这里,更多的是出于帮忙的心态。 林平没好意思看着别人干活,于是也主动加入背了一些砖送到山顶。 只不过十几趟下来之后,累得像一条老狗一样。 听到房间里电话铃声响起,林平这才赶紧跑回来接电话。 “这么小的项目,只是一个小小的服装厂而已。 虽说蚊子rou也是rou,可是这未免也太小了些。 这样的小项目,你怎么会感兴趣呢?”林平好奇的反问。 虽然林平也知道,如果服装厂想要打开市场,必须要设计与众不同的服装款式。 凭借自己对于历史的把握,这小小的服装厂未来很可能成为整个华北市场,最大的服装加工企业。 放眼全国,林平暂时没有这个奢望。 毕竟县里面还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企业。 如果想要供应全国市场,恐怕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园作为支撑。 而这个服装产业园,最少要满足二十万的工作岗位。 而且每天布匹的消耗量在两百万匹布以上。 如此之大的消耗量,单单是运输这一块儿就无法满足。 除非有铁路横穿县城,否则的话单靠汽车运输,根本无法跟其他企业对抗。 在别人没有起家之前,抢先一个市场空白的机会。 一旦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 市场上大量的服装加工厂起步之后,单单是运输的成本,就会限制自己跟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 沿海地区的服装加工厂,必然会有更加有力的竞争条件。 人口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而且背靠海港,各种原材料也更加便宜。 而自己所生产的每一件衣服,首先需要各种各样的原材料从其他地方运送到此。 然后工人们加工成成衣,当一件件成衣加工完毕之后,又会坐着汽车千里迢迢送到沿海地区进行销售。 这一来一往,必然会增加成本。 到时候,是这运输的成本,也会让一家企业销量锐减甚至就地破产。 毕竟在服装行业,一旦杀红眼之后,每个企业的纯利润也就是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 对于县里的投资,林平没考虑得如此长远。 现在的投资,只是希望在这困难时期,让整个县城多一些机会。 “我已经询问过上下游产业的加工设备的报价。如果是一个五千人规模的服装加工厂,算上周边的配套企业,能够提供八千人左右的工作岗位。 整个项目算下来,单单是采购加工设备,需要三千五百万港币。运送到此安装到位,成本可能会上升到四千万。 我看好国内的成衣市场,我相信随着开放逐步放宽,大家对于服装也会越来越挑剔。 审美的眼光会逐渐提升,大家越来越不满足千篇一律的穿着。 所以我也打算投资,只是我现在更多的资金都在北美。 我现在手上的钱不多,所以就看林老板愿意给我多少股份。”沐言菲把今天几十个电话的成果全部汇报给林平。 没想到沐言菲做事已然到了这个地步。 林平只不过是想赶在市场的空白期,给县里提供一个两三千人的工作加工厂。 这家厂能活到九十年代初期就行。 便如此,至少也能帮助几千户家庭,赶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能成为万元户。 每个人都有历史使命,而自己即将投资的这家服装加工厂,他的使命就是在五到八年之内,让厂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