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章 这事可不是儿戏 (第1/2页)
,你好,1983 “青山老弟,你是我亲弟,不,你是我亲哥!” 大老李跟在刘青山屁股后面,嘴里喋喋不,核心意思就是俩字“借钱”。 自从得知刘青山和南韩那边草签了出售羊肚菌的协议之后,他算是彻底把刘青山给缠上了。 一斤干品羊肚菌,一百块啊,据说刘青山手头有好几吨存货。 俺娘啊,这是多少钱,谁借俺个算盘,好好算算。 刘青山也烦的不行:“老哥,钱还没到账呢,你这也太急了吧?” “不急不行啊,单位职工,天天上俺家蹭饭,俺都不敢回家。” 大老李可怜兮兮地说着,还保证:“老弟你放心,利息肯定比银行还高。” 这年头,银行的利息就已经高得吓人。 “真怕了你,等那边的钱到账,我借给你四十万。”刘青山算了算,手头的羊肚菌,出手一半的话,也有三吨,六千斤,六十万块。 他现在暂时也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就借给大老李好了。 大老李这人和他关系一直很好,于情于理,都应该伸手帮一把。 不过利息什么的,他不打算要,刘青山有更好的合作方法。 斟酌一番之后,就跟大老李说:“老哥,你看这样行不行,这四十万块,就算我从你们酒厂,采购药酒的货款。” 大老李揉揉酒糟鼻:“老弟,你的意思是买俺们厂的药酒,那成,俺肯定给你出厂价!” “成本价!”这是刘青山的底线了。 大老李一跺脚:“成,那你啥时候拉货?” 刘青山摇摇头:“不拉走,就放在你们库房里面存着,你们的酒窖最合适储存。” “你小子,这是准备等广告打出去之后,坐地高价卖酒是吧?” 大老李算是明白过来,不过他也佩服刘青山的胆量: 毕竟人家是真金白银拿出来,到时候要是广告没啥效果,这批酒,岂不是就砸在手上? 有机遇,自然也就伴着风险,大老李忽然有点明白了:或许这就是刘青山的胆识,他们这些国营厂子的人,绝大多数,显然不具备这一点。 双方正式达成协议:等刘青山那边的钱一到账,就立刻给酒厂划过去四十万的货款。 大老李也算是放过了刘青山,然后就开始天天围着崔敏浩转悠,希望早点促成交易。 崔敏浩不大好说话,但是翻译夏欢乐好忽悠啊,这家伙最喜欢喝酒,而大老李是干啥的,开酒厂的啊,就不缺这个。 于是把夏欢乐一天天给喝的,走路都跟踩着云彩似的,天天那叫一个欢乐啊。 结果还真有作用,几十万的小生意,崔敏浩这个副社长当然也能做主,很快就钱货两清。 等到四十万现金到账,大老李差点热泪盈眶,拉着刘青山的手: “老弟,患难见真情,啥也不说了,你以后就是俺亲弟弟!” 刘青山眨眨眼:“你不是说我是你亲哥吗?” “别扯淡,你还得教教老哥,这个广告该咋整啊?”大老李算是认准了刘青山。 刘青山一伸手:“给钱,策划一支广告一万块!” “老弟,仓库里还你四十万块钱的药酒呢。”大老李提醒一句,他们现在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 没法子,刘青山也只能认了,抽空给大老李琢磨广告创意。 虽然他在这方面没啥天赋,但是受过几十年广告轰炸的人,在这个朴素的年代,广告业刚刚发展,他随便鼓捣点花样,就足够吸引眼球。 与此同时,随着崔敏浩的顶头上司,公司社长来到碧水县之后,双方的谈判也紧锣密鼓的展开。 三天之后,就正式签订协议,这是年创汇大几百万的一项合作,都上了省报啦。 剩下的事,就跟刘青山没关系了,都是县里主导,需要建厂招工,眼下最迫切的还是落实胡萝卜的种植面积。 虽然已经分产到户,但是在种植方面,也不是老百姓自己完全说了算,县里,公社,大队,层层分派下去,不种也得种。 和以往的硬性摊派不同,这次是直接签订收购合同的,最低八分钱一斤,而且坚决不打白条。 这种好事,广大的农民兄弟当然也乐得种植,胡萝卜这玩意省心,收货周期也短,只要上边肯收,那他们就敢种。 最关键是产量大啊,一亩地的胡萝卜,产个五六千斤,那都是少的。 算了算,一亩地的毛利,就达到四百块,刨去百八十的成本,一亩地稳赚三百块。 三百块啊,往年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不一定能攒下这么多钱。 如今,一亩地的胡萝卜就解决了。 而且你要是种植甜菜和亚麻这些经济作物,卖给糖厂和亚麻厂,全都给你白条子,想算出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