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二章:犹豫的朱见深 (第2/2页)
不过相比与瓷器,汉海王国购买大明最多的还是丝绸和茶叶。 而茶叶就算是最好的最多也就是几百钱一斤。 大部分茶叶都在一百到一百五十钱左右。 可以说相当的便宜。 但是要是变成汉海王国的商品。 那价格就不止了。 一个肥皂就价值三百钱一块,香皂需要八百钱。 玻璃杯最好的可以卖到上万两白银,玻璃镜子最少也是十两白银一块。 其他还有香料,翡翠,玛瑙等。 价值都不菲。 更别说还有最少两千两白银一两的四轮马车。 八到二十两不等的棉衣棉裤。 当然还有牙膏,牙刷,香水等商品。 每一样都可卖出高价。 这就产生了贸易差。 让大明本就不多的金银铜,大量流入了汉海王国的国内。 所以当大明反应过来后。 立刻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不然大明的钱不都会被汉海王国赚去吗。 其实大明不知道。 汉海王国从大明吃进的茶叶和丝绸,包括生丝。 除去一部分在国内售卖,一部分卖去朝鲜和倭奴国外。 大部分都会运到东洲,天方,秦洲等地贩卖。 特别是东洲那些新的土著附属国。 大量购买这些来自天国的商品。 一匹上等丝绸在东洲最少可以卖出二十元汉海币。 也就是两百两白银的价格。 同样的还有秦洲诸国。 一匹上等丝绸,只要运到秦洲,最少可以翻百倍利润,有些珍品甚至可以翻千倍都不止。 汉海王国因此两头赚钱。 大明要是知道这些,必然会哭晕在厕所。 这也就是为何沉寂了三年的时间。 大明再次对汉海王国上心的原因。 因为这以前有过案例。 那就是宋朝和辽国。 原本大明也将自己比作大宋,将汉海王国此为大辽。 但是如今看来,似乎大明要步辽国的后尘了。 这让大明上下如何能忍。 必然虽然表面上大明和汉海王国签订了和议。 但是大明依然时刻提防着汉海王国。 否则大明这几年也不会在国内不遗余力的宣传汉海王国的种种不是。 只是因为贸易差的出现。 大明坐不住了。 我大明本来就穷。 你汉海王国还得把我的钱都赚去。 这如何能忍。 这也就有了彭时和商辂对汉海王国的应对之策之争了。 只是这两种方案,朱见深似乎都不满意。 如今汉海王国每年都可以从大明赚去上百万两白银。 多的时候甚至有四五百万两。 我大明一年的赋税才多少啊。 如今大明一年的税收也就是不到两千万两。 就算是大明税收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四千万两。 想想宋时动辄上亿和后来清朝七八千万两的税收收入。 大明不愧是中华历史上最穷的王朝了。 不过大明是国穷民富,从如今汉海王国与大明的贸易,就可以看出。 想想原本的历史上,世界上一半多的白银,黄金都流入了大明。 由此可见大明当时的富裕程度。 可惜这些都进入了私人的腰包,而没有进入大明的国库。 弄得大明依然很穷,最后崇祯只能找人借钱。 还没人肯借,最后只是借得了几万两白银而已。 想想后来李自成进北京,抄家都抄出了七千多万两白银。 想想都觉得讽刺。 对于彭时的方案,朱见深完全不想采纳。 毕竟和蒙古联合,正如商辂所言。 完全是与虎谋皮,是没有好下场的。 而商辂的方案又太缓了。 如今都火烧眉毛了。 朱见深可不想去慢慢等。 究竟如何决策。 朱见深还得好好想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