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六十二 人在屋中坐,祸从天上来 (第2/2页)
! 这可真真是人在屋中坐,祸从天上来啊!! 当浑身软如烂泥的原太史令范建被卫兵拖出去时,殿内众臣望着陛下那大发雷霆的神情,不由噤若寒蝉,未曾有一人敢出言相劝。 虽然众人都心知这太史令可真是倒了大霉,可谓是被无端祸连,但谁又会为了一个小小太史令,而向盛怒中的圣皇陛下求情呢? “老丞相曾有言……此人乃千年罕出之治世大才,于神秘高人处习得王天下之法!” 随口罢免了这碍眼的太史令官职之后,天启圣皇只感觉胸中畅快许多,不禁面露回忆之色,将当时老丞相之语在殿中娓娓道来。 而韩老国相评价此之人言,无论是‘千年罕出之治世大才’,‘亦或是习得王天下之法’,却都令殿中众臣无不动容,万万未曾想到韩老国相竟会对这一小小太史典吏,给出如此惊人之评语! 在一片瞠目结舌之中,惟有内阁大臣韩信面露可惜般连连摇首。 只怕目下在整个大骊国中,也就仅有自己一人,真正知晓魏鞅那经天纬地之惊世之才了吧! 但只可惜,圣皇陛下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会擢升魏鞅为大骊国相! 否则,大骊并吞九州,横扫八荒之日…… 却还会远么? “在寡人婉拒之后,却还叫寡人……不用此人,便杀了此人!” 言及此处,天启圣皇似是想到了那日状若癫狂般的老丞相,一时间竟不由怔在当场,彻底陷入了回忆之中…… 而‘不用此人,便杀了此人’之语一出,更是惊的殿中众臣无不惊愕,尽皆难以置信般互相对望。 似乎是万万未曾想到,举荐魏鞅之人正是韩老国相,然而举荐不成,直言除去此人的,却还是韩老国相! 然而不过瞬息之间,国师东方旭、国帅敖湃、右相董懿三人,纷纷面露惊容般对望一眼,而后急忙出声而道! “陛下!魏鞅此人必非常人!万不可就此错失啊!” 国师东方旭率先而道,却是一心想重用此人,对于韩相临终所留举荐之言,显然深信不疑! “是啊陛下!无论如何,理应召见此人,探明虚实之后再做定论!如此……才不枉韩大人临终前的一番苦心啊陛下!!” 虽遗憾于韩大人临终举荐之人并非自己,然而这么多年以来对于韩大人的敬重与了解,却令董懿对于韩大人相人之准,根本从未怀疑! 是以,即便这魏鞅完全有机会与自己竞争国相大位。 但为了大骊,为了韩大人,他却丝毫未曾顾及私心,反而直言要仔细探明虚实,方不枉韩大人临终之愿啊! “陛下!无论如何,却也万不能将此人轻而视之!以臣之见,不如派甲士前去,将那魏鞅带来朝堂之上仔细考校!若是他愿意入我大骊庙堂最好,若是不从……” 国帅敖湃一开口,却是透露出一股铁血般的杀伐果断! “那就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却是朝中重臣,无不惊异于国帅手段之果决狠辣! 一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便自此将那魏鞅之命运就此定性! 要么,入大骊庙堂! 要么,下地狱转生! 是生是死,却只在他自己,一念之间啊…… 然而众多大臣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惊异于国帅手段之狠辣,却并未作何多谢。 毕竟在他们看来,有韩老国相亲自举荐,这魏鞅若果真直入朝中,即便无法染指国相之位,却也必将被委以重任! 试问如此天上掉馅饼之优厚待遇,却又有谁会傻到轻言拒之呢? 但在场之人,却只有韩新真正明白! 那魏鞅,绝不会应父亲大人之邀,进入朝中为官! 否则若他果真想在大骊朝堂有所作为,那么以他之才,根本都无需父亲举荐,早都已在大骊庙堂之中崭露头角,备受瞩目! 又何须等到此时? 又何须连续几番,拒绝父亲大人之好意呢?! 那若是果真依国帅大人之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那魏鞅岂不是…… 九死一生了?! 念及至此,韩信面色骤然煞白,却是万万未曾想到,这魏鞅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竟还是难逃生死之祸啊!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么……” 天启圣皇骤闻此言,不禁从回忆之中猛然惊醒,却是忍不住喃喃念着,似是大感认同般微微颔首。 想当年征伐列国之时,他魏武王何等杀伐果断? 不曾想建国不过一十二载,这满腔豪情热血,却尽数消磨在这温香软玉,纸醉金迷之中了啊…… “陛下,我等毕竟是为国求才,还是不要派甲士前往,遣内侍太监前去为好啊。” 倒是国师东方旭闻听此言,不由眉头一皱,当场提议而道。 他却是对于国帅这等过于浓烈的杀性,反倒不以为然。 如今天下三分,如何提振国力是为上计,若是只知杀伐争斗,只是会空耗国力而已,莫非还能够一统天下不成? “也好……那便依国师所言,派内监前去召见吧。” 天启圣皇沉吟片刻过后,不禁微微颔首,缓缓下旨而道。 他虽依从国师之意,然而内心之中,却已早有决断! 若那魏鞅有才倒也罢了,他倒也不会吝啬高官厚禄。 但若是那魏鞅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或是恃才傲物之人。 那寡人…… 必杀之! 以慰老丞相在天之灵!! …… “天册十二年,吾任太史院太史令之职,司国中史料典籍之事也。 一日,逢圣皇陛下亲召,入宫觐见。 问及太史典吏魏鞅,三问而不知,圣皇怒,遂罢之。 然太史院之典吏岂止上百,吾日夜熬心于《骊书》之司,从何而知耶? 吾骤闻被免,颇愤懑也,后闻魏鞅投秦,与秦王蝇营狗苟,沆瀣一气,愈加忿激也! 至蛮乾亡骊,国破家亡,凡史书典籍皆被毁之一炬,惟吾所著之《骊书》侥而幸存,方知福兮祸兮矣! 罢太史令之职为祸乎? 非也! 虽失一时之职,却存万世之史,实为天幸哉!” ——《骊书》·范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