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七十五章 资格 (第6/6页)
场合是指那一时期的显赫人物,虽说一时名震遐迩,毕竟不过是个现实的人。 因此,过了那个特定的时期,社会就渐渐地取消了他的英雄资格。在同俄国打仗的重要时刻,敢死队是了不起的,但是一进入和平修整时期,纵有一百个广濑中校也只能全算作十足的凡夫了。 这就好比世人莫不互相讲现钱交往一样,社会对英雄也是讲现钱买卖的。所以这种偶像也经常在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存竞争。有鉴于此,代助就没有一点儿要拜倒在英雄脚下的观念。 如若其中有人成为不可一世的霸气凌人的好汉,看来,与其去凭借一时性的武力 登陆以来所遭受的最大的一次惨败,最大的一次损失,而给这些侵略者们这么严重打击的,竟是以一所普普通通的农家为据点。 一群有落后了差不多一百年那么久的武器的,从来也没有打过仗,甚至还是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而更可异的是这些老百姓们居然没有一个战死,受轻伤的也不过十来个而已。 这是一项令人不敢置信的奇迹,历史将为这奇迹记下光辉的一笔,这是铁定的!也是这意料之外的胜利,使得这一小股人马有些趾高气扬了,看他们那开朗的神色? 即便如此,阿尔夫德在他那该死的作品中把亚历山大大帝处理成简直像一只迷人的狗。 我个人对亚历山大大帝并不着迷,也不诅咒这个军事家,可是阿尔夫德怎么胆敢写完这本书时,给你种微妙而不公平的印象。 似乎他阿尔夫德伊多纳实质上比亚历山大大帝还高明,这完全是因为他和他那也许同样是条狗的老婆有很舒适的条件来压榨和赚亚历山大大帝的钱! 他甚至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存在一点都不感激,也正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存在他阿尔夫德才有这个特权悠闲而骇人地吸干他。 那就是我要让仙石直记感到极度害怕,这样一来,我心中的愤怒才能获得解放。 而且这样的作法正好能达到恐怖、诡异、血腥、悲惨的效果,同时又能与古神家和那四位祖先的传说结合。何况,对于刚从战场回来的我来说,砍人头根本不是件难事。 “我是说,”桑乔说,“咱们该去当圣人,这样咱们追求的美名很快就可以到手了。您注意到了吗,大人? 在昨天或者昨天以前,反正是最近的事,据说就谥封了两个赤脚小修士为圣人。 现在,谁若是能吻一吻、摸一摸曾用来捆绑和折磨他们的铁链,都会感到很荣幸,对这些铁链甚至比对陈设在国王兵器博物馆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罗尔丹的剑还崇敬。 所以,我的大人,做个卑微的小修士,不管是什么级别的,也比当个勇敢的游侠骑士强。在上帝面前鞭笞自己几十下,远比向巨人或妖魔鬼怪刺两千下要强。 在我们看来,斯托雷平时期和大林时期两者不能比拟之处只有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残杀是单方面的――仅仅因为某人长叹一口气,甚至连叹气都算不上的一点小事,就可以砍掉他的脑袋。 从受到诱惑、犯罪、落入陷阱的绵延无尽潮流中,我再度浮现上来。 我变得安静而沉默,感觉自己终于领悟了,智慧饱满了,变得聪明了,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对荷蜜娜终于变成熟了――作为分裂成无数人物的我的神话中的最后的人物。 作为无限的系列中的最后的人物,她,荷蜜娜浮现了上来。同时让我恢复意识,结束爱的童话。因为我不想在这里,在魔镜的微笑中和她相见。 因为不只我的棋子之一,就连整个哈利也都是属于她的。啊! 于是,在本世纪步入尾声的时刻,一部分人恐怕已经面对面地碰上如此这般的状况了。而在新的干年里面,更多的人,迟早也得好好正视。 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人类未来的方向应该已经比今天清楚许多。我们可以回望带我们走过历史的来时路,这也正是本书所达到的写作宗旨。 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形貌如何,虽然作者已经忍不住在书中对某些问题试作思索――也就是在方才殒灭的那个时期的残破之中,所浮升的一些现象。 让我们一起盼望,但愿新来的年月将是一个较美好、较公平、也较有生机的新世界。 他需要冷静,就算只是为了要去适应那迫不得已的双重生活。从此以后,与流落他乡的同伴一道,他在运货者的到达与返回到的期待中度日。 在所有其他的场合中,有很多次地平线隐约地浮升在脑际,仿佛像一块大幕一般,时间在延伸而空间在缩小,蓝月亮这个名称也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 就像未来的时光一样,如此地美妙而且不无可能,是一种只有在那一弯蓝色的月亮中才能应验的奇思妙想。 有时候他也困惑不解他那双重的生活中到底哪一个更为真实,可这并不要紧; 再一次,他又不禁回忆起战争的场面,就是在狂轰滥炸的隆隆炮火之中,他也曾经有过同样令人振奋的乐观的感觉,感到自己有很多条命,而只有一条才会被死神要走。 起初当然有诧异和惊叹,有时还有欢乐,维吉尔本人也有巨大的勇气。 因为这是一场对新世界的探险,而这种探险却鲜有人尝试,但紧接着出现了问题和矛盾:“看”了但是“看不见”,无法建构出视觉世界,同时还得被迫放弃原来的自己。 维吉尔发现自己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无家可归,这真是一种无法逃脱的折磨!但常人难以理解的是,他解脱了,在第二次也是最终失明之后--他把这次失明当成一个“馈赠”。 最终,现在的维吉尔用不着看了,他可以躲开让人眼花缭乱、困惑不堪的视觉与空间世界,回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中。 回到那个可以使用其他感官的亲切世界,那个他55年来一直深深眷恋的“家”。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 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 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奥秘? 这种下入深渊,上追神灵的诗句,在诗意贫乏的时代,具有生存感悟的深刻性。作为今天与未来的应答,《夜》几乎走到了绝望的边缘,然而正是在这意识的边缘。 诗人握到了转机和超越的可能性:不是虚无,也不是简单逃向过去,回到人类的童年,而是更深地进入深渊,在狂风暴雨里,在浑沌动荡里,在真实的痛苦和空虚里,在炼狱和危险里,寻求真正的拯救与和谐。 是的,救赎的可能植根于存在之中并有待于人类自身的超越。正因为领悟到这一点,在这章散文诗的结尾,说话者在经历了真正的焦虑与绝望之后,获得了心的安宁。 从而真正与如同大母的夜取得了和解,站在万象平等共处的位置上,重新见到了如同源初记忆的湛露的绿草与温驯的康河。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