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 第一节 休而不闲 (第2/2页)
些书要出来了,市上的人要再想报班,可就一班难求了。到时候他们自己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给其他人当先生,一个人收十钱。 “好,你们继续学,就不打扰了。”察看了识字摊的现状,乐正绫向人们致意,同天依又退回街上。 “想不到来识字的人这么多,一个班都坐不下。”天依一边摇着头一边咂了咂嘴,“还是自愿来学的。” “我估计这头两批学员,在我们印刷的书籍出来以后,会成为霸陵的头百来个音书老师。他们教的质量还待两说,但是数量上能帮我们非常大的一个忙。”乐正绫背着手,“等到春月,这摊子能教上两三百人,小楼那边应该也可以开始印活字书了。到时候我们搜罗一些农工商相关的书籍,或者一些植树医药巫术的书,用活字大量印出来,以这些书籍来策动霸陵学习音书的空气。” “有了印刷术,这当然好办。不过大量地印书需要大量的纸张,恐怕关内纸张的供应还不是那么容易。”天依有些踌躇。 “刚好,我们手头上不是有了借贷所么?”乐正绫托起右手,“这个借贷所是现在关中唯一的产业银行。它的低息资金投向哪个方面,哪个方面就景气、发展。现在它的低息贷款只贷了一份六万钱的出去,既然纸张不够用,我们不妨向造纸业投资,多兴建几个作坊,就拿十来万钱出去,这样造纸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天依看着乐正绫空空的右手,吸了口气。 “这阴差阳错,我们在关中原来有了这么大的权力。” “‘知识就是权力’。从前我们有知识,现在我们聚集起来了三百万,有了这三百万我们自然也就有了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我们吃完饭就去找小楼商量商量。这话题太有意思了,不知道他如何考虑,是不是也想到了我们这个搞活搞大的办法。” 帮缪叔买好了定婚用的大雁,又在食肆简单地吃了顿饭,两人才请缪叔开车去楼昫公乘的府邸。大中午的,楼昫仍然和他院里的人们忙成一团。 “什正。” “这儿都忙啥呢?”乐正绫看着人来人往的样子感到好奇。 “这不,东侧院搭木工棚子呢。”楼昫擦了擦脸上的汗,“又锯梁又立柱的。晚上还得请师傅们吃顿饭。” “你不用过去忙呀。” “哎!我必须一块忙。咱们这府里不养闲人,我就不是闲人,当然得做事了。” “搭木工棚子,是要在里面做木工活?”天依问小楼。 “对。这次来搭棚的师傅就是这半个月阿黄、小林他们拜的师傅。” “拜他们?”天依睁大了眼,“这几位师傅能做小木作么?” “能。大木作他们也做,所以这次搭棚他们来了。” “啊,那就没事。”天依放下心,“那你这府里这几位可得好好学,学成了刻好好的字,刻一回够咱们使好几年呢。” “这是肯定。”楼昫点头,“对了,什正和什副今天过来是有何事相商?” “既然工棚要搭起来,手艺也要学起来,到时候一旦排版付印,就要用大量的纸。如果一本一百页的书,要印一千册,就是要消去十万张纸。我们肯定至少得出几种不同的书,就需要成几十万、上百万的纸页。这上百万页纸,以现在汉地的造纸,你觉得能够胜任么?” “恐怕不够。”楼昫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就算我们一开始印是够的,随着我们的印书业快速发展,应该也会不够。” “小楼想到什么解决的主意么?” “除非是我们在开始印书之前,先多建几座造纸的作坊,先让他们造着。这种新货物有用,不愁销路。然后我们的工坊再开活字印刷,从他们手上买纸。” “你也想到了。”乐正绫点点头,“我们也想到了,所以到这边来,跟你商量商量,说服我们新社的所里,把一部分资材拿去兴建新的造纸坊。这些纸坊如果获利大,就可以成为借贷所的新财源,我们印刷的用纸成本也能低下来。” 楼昫低下头想了想: “造纸的行业,这方面确实可以是用钱的地方。投入多少钱比较合适?” “趁着关内的协田社还没有很多,我们可以先用一部分预留给农业的低息贷款的额度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纸坊。”乐正绫画了个圈,“我是想至少可以花三十万在这一块上面。当然,具体用哪些,就要大家论定。” “嗯。”楼昫,“那什正,您和什副改日召集个借贷所的会,大家合计合计。我自己是完全赞成,什正怎么想,我就怎么做。” “这不行,你也得有自己的意见。”阿绫对他摇摇头,“一些事得是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去做的。” “什正,这道理我知道。” “再来谈谈该印哪些书的事吧。”天依接替了话题,“我们这种文字制造出来不是面向达官显贵的,而主要是面向庶民的。拿出来印的肯定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时世上合用的书。譬如一些轮作的方法、种草养羊的经验,如何控制公羊和母羊的交配这些。当然了,其他技术也需要印,譬如各种农具的造法。医术、巫术、山歌,也可以印。这样既能吸引市人来买,又促使人由于实用的目的来识我们这种字,又传播了知识,又传播了文字。” “嗯,这样好。”楼昫低着头,“不过光是这些么?” “不止,还要有一些算学、百家之学,都要印。” “儒学也印么?”楼昫提了这个话。 天依愣了一下。 “什副和什正,小子想你们是海国人,似乎对儒术挺讨厌的。”楼昫笑了笑,“所以我在想……” “儒学可以印,不印不好。”天依指出,“但是优先的程度,我们把它排到最末。就是我们先以印刷各种实用书籍为主,再加以一点儒学书,到印量大、纸张完全有余裕的时候再印儒学书。” “嗯。”楼昫以为然。 “你什么时候闲着?”阿绫问他,“棚子什么时候搭好?棚子搭好了,我们就满关中去搜罗一些种树治田畜殖的书,去找合适的底本去。” “此棚大概腊月末吧。”楼昫回头看了看进度,“那些师傅快得很。” “那就月末,我们去关中到处走走,去那些书市上寻寻。”阿绫跟他定下来时间,“到时候如果有其他事,再通封信给你说一说。” “我离市上近,我平日里休闲的时候就趁机到市上去看看去。”楼昫眨眨眼,“到时候给什正一张书单,介绍介绍,再从书单里面选。” “辛苦小楼了。” 事定下来,天依看了看凛冽的天宇。印刷术、造纸术、合作社,三项围绕着借贷所展开的改革正在腊月成型。希望这条道路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不会开出很恶的果实。 ——第一节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