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狼烟_第五百二十章 无语的耶律大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二十章 无语的耶律大石 (第1/1页)

    曹氏成天到晚的被人吹枕边风,对那些个朝堂上的所为的忠臣是恨之入骨。

    她嫁给李乾顺的时候,李乾顺那时候已经快是一个糟老头子了。从没有享受过什么女人应该有的生活乐趣。

    但现在,自己刚刚享受到了这些,就有一些人看不过眼,要来捣乱。

    这让曹氏很是气愤。

    这太后生气了,后果是相当的严重。

    所以,曹氏当即下令,凡是打扰她享乐的人统统罢官免职,回家养老。

    这还是轻的,甚至有一些老骨头仍旧继续上书,被曹氏下令当即拖出去砍了。

    曹氏现在是看到这些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就心情烦闷。

    看到这些个糟老头子,曹氏就响起了那些年和李乾顺不美好的过往。

    从前曹氏以为男人只能是手口并用,但当她试过了那些面首,曹氏终于明白,原来男人还有枪。

    试想一下,曹氏既然都用过枪了,还会再去用指头吗?

    既然已经大开杀戒了,曹氏就想着要不彻底一点。

    于是,曹氏给那些年龄上了五十岁的官员都送了一封辞职信。

    除了老的,那些长得丑的也被辞退了。

    这么一来,大金朝堂之上焕然一新,清一色的年轻力壮的美男。

    这一下,曹氏总算是舒心了,每天准时准点的上朝,看着哪个好看,那格壮,还会让人家留下来过夜。

    如此一来,西夏的朝堂乌烟瘴气的,那些得势的人是拼命的捞银子。

    谁还管这老百姓的死活?

    当然,也有人给李仁孝上书,但李仁孝从小缺乏父爱,母亲曹氏就是他唯一的心灵上的寄托,对曹氏很是依赖。

    要不然也不会因为曹氏和自己的老爹拼命。

    只要自己的母后开心,就一切都好说。

    不是有一些刁民造反吗?那就杀,大开杀戒,直到没有人造反为止!

    这就苦了西夏国的普通百姓。

    之前李仁孝和李乾顺父子互相对峙的时候,李乾顺这边的百姓还好,李孝仁一方的百姓那都是提着裤子生活的。

    可见其艰辛程度。

    好不容易国家一统,百姓心想好日子总算是来了,但谁曾想,曹氏把一个西夏国弄的是鸡飞狗跳。

    而大皇子李仁义就是这个时候被林天派人秘密护送到了西夏国。

    这西夏国的百姓和官员正没了盼头,李仁义回来了。

    这真是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来了针头。

    于是乎,那些个被曹氏解雇,在家里喂金鱼的大臣总算是看到了希望,纷纷投靠了大皇子李仁义。

    李仁义虽然在李乾顺众多的皇子当中资质最是平庸,但好在李仁义有孝心,做事中规中矩,与朝臣的关系还算融洽。

    也能体恤民情,遇到什么天灾人祸也是经常的赈灾救民。

    李乾顺之所以迟迟没有立李仁义为太子,主要是李仁义什么都好,就是没有魄力,遇到什么大事,总是优柔寡断。

    这样的性格说好听一点是思虑再三,顾前顾后。

    说南通一点就是没有主观判断力,做事考虑的太多,容易耽误事。

    这样的性格如果在太平盛世那还好说,即便是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但应该可以做一个守成之君。

    但现在是生逢乱世。

    这西夏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北有强大的西辽契丹。南有林天的大宋王朝。

    内部也有着尖锐的民族矛盾。

    比如说回鹘部落。

    而李仁义这样的性格,一旦做了皇帝,那就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甚至很有可能会出现权臣当政的局面。

    李乾顺虽然贪图享乐,算不上是什么有道明君,不能和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人比,甚至连宋真宗都不如。

    但李乾顺毕竟是一国之君,他要选择的继承人,不仅要能守得住江山,还要在狼獾虎视的条件下站稳脚跟,苦熬打自己的地盘。

    乱世是一个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时候,正是发展祖业的最佳时机。

    李乾顺虽然很想驰骋疆土,但毕竟老了,雄心虽在,精力不足。

    这历史证明,历史上凡是继任者选择什么守成之君的,选择下一代的眼光会一代不如一代。

    这家天下就是如此,祖辈打江山,父辈坐江山,子孙享乐,最后亡国。

    李乾顺这么一犹豫,祸起萧墙。

    让最不看好的小儿子李仁孝顺势而起,实力是越做越大,最后自己做了儿子的阶下囚。

    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原本那些想着跟李仁孝一起发大财,做大官的哥们,因为曹氏的胡作非为,弄的是人心尽去。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队伍散了,也就不好带了。

    于是乎,李仁义的出现成了西夏国内一群迷途的羔羊的灯塔。

    一日之间,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奔李仁义的人就达到了好几万。

    而且实力还在疯长只见。

    李仁孝还在想着要抽调出多少兵马前去镇压国内的叛乱,就忽然听说了自己大哥回来的消息。

    这一下子,李仁孝算是坐不住了。

    也不管什么和大宋打仗了,急忙带着人马回国平乱。

    笑话,就算打下了萧关,那又如何?自己的皇位如果没了,那就真的是贻笑大方了。

    听说李孝仁带着兵马回国了,耶律大石感觉很是无语。

    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而就在这个时候,西北的战况也传到了耶律大石的耳中。

    原本耶律大石和金兀术的计策相当完美。

    让林天两线作战,不管那一头打赢了,就去支援另一头,然后合兵一处。

    镇到了那个时候,西辽和大金的铁骑就能横扫整个中原,最起码也可以与林天划江而治。

    但谁曾想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故。

    先是西北战事频频受阻,被韩世忠和鲁智深弄的那些陷阱是糟心不已。

    这宋人太狡猾了,他们不与自己真刀真枪的打,而是搞小偷袭,

    再然后是林天的坚壁清野的政策,导致金兀术粮草短缺。

    而就在这种最需要盟友帮助的情况下。

    西夏和高昌国国内是状况频发。

    这打着打着买第二天盟友竟然消失了!

    眼见时已入秋,不日就会天降大雪,但自己还没有攻下萧关。

    看着身边那些已经被折腾的满面疲惫之色的将士,耶律大石叹了口气,回国吧!

    于是乎,西辽军也撤退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