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30、金元宝 (第1/2页)
这话半真半假。 权利勾兑来钱确实快,但是这样的黑钱拿着可是烫手,她一点都不羡慕。 陶氏拿指头戳她,“小小年纪叹什么气!” 生怕她叹气折损了福气。 待到了家里,袁明珠把在庙会上给家里人买的东西让人分别给大家送去。 杜氏拉着女儿,“这可如何是好啊?早就说不要设粥棚好了,现在费了这么多粮食不说,还得罪了本地人,人家要对付我们,我们根本应付不来。” 邵氏应和道:“就是啊,我也一直说不该设粥棚,上头有官府,下头有本地富户,哪就需要我们家出这个风头? 现在好了,风头出大了,让人记恨上了吧,这下子银子得花得多了,上下打点,得花多少银子,而且花了银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摆脱这个贼名。” 看婆婆一脸懊丧,她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卖力的吓唬她。 “也不知道这事会不会影响大伯和四郎几个,若是因此事把他们的功名革除了该如何是好啊?” 把杜氏吓得脸儿煞白。 袁明珠看到她这样心烦,有种人就是这样,从来出了事不说积极去解决,总是这样一副高瞻远瞩的姿态放马后炮。 给窦mama和郑mama使了个眼色。 郑mama端着手,“家里还有太爷和少爷小姐们呢,这些事情不用您cao心,四少奶奶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就行了,就是最不济,京城里还有大公主殿下呢。” 然后和窦mama一起把杜氏劝回了她的院子。 邵氏憋着气,歇着眼睛看着她们离开的方向。 袁明珠吩咐春荞:“我这里刚回来正乱着,就不留四嫂说话了,春荞,替我送送四少奶奶。” 春荞低眉顺眼应道:“是。” 对着邵氏,“四少奶奶,奴婢送您。” 袁明珠自顾进了净室,梳洗完毕去了陶氏的正房。 陶氏正看着蓁姐儿吃东西,看她进来说:“我正准备让人去看看你怎么还没过来呢。” 问她:“想吃什么,让厨房给你做。” 袁明珠看看蓁姐儿,“蓁姐儿吃的什么?” 陶氏对吴mama说:“让厨房给明珠蒸一碗鸡蛋羹。” 等鸡蛋羹的工夫,陶氏问她:“我看你娘去你那边了,她没说什么吧?” 开设粥棚是明珠和袁弘德曾祖孙俩的主意,她这是怕杜氏不敢在他们老两口跟前说什么,转而去烦明珠。 “没有,我娘就是有些害怕,我让郑mama和窦mama去劝她了。” 摆摆手,“不是多大事,没必要害怕。” 说着话吴mama带着人把鸡蛋羹端了来,除了鸡蛋羹还上了几样小点心。 袁明珠端了鸡蛋羹开始吃,陶氏停下说话。 正吃着,郑mama回来了。 看她正在吃东西,垂手立在一旁。 待袁明珠吃完了,漱了口擦干净手,她上前回话,“奴婢和窦mama一起宽慰了大奶奶一番,奴婢回来了时候大奶奶已经想通了,跟窦mama一起拿了针线活正在做。” 袁明珠:“跟窦mama说多找些针线活给太太做。” “辛苦mama了,安排好你们轮着都去歇息一会吧!” 整个正月里忌针黹,攒了不少活,给她娘多安排点活,省得她庸人自扰。 正如袁明珠打算的那样,袁弘德派了袁叔驹兄弟二人去应对这件事。 “你们兄弟二人有秀才功名,见到知府李大人可以免跪……。” 特别交代:“若是……。” “若是李大人有所暗示的话,不是太过分的可以应下来。” 兄弟二人用眼神询问曾祖父口中的这个暗示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 袁弘德示意确实是他们理解的那样。 袁叔驹:“这……?” 这能行吗? 他们明明是清白的啊! “照着我说的做吧。” 这件事这会还不知道能不能成,暂时不好张扬。 袁叔驹兄弟二人坐了车去了知府衙门。 如此几回下来,被李大人索要了一大笔银子去。 转眼就到了春耕备耕时节。 李大人似乎食髓知味,如跗骨之蛆一般盯上了袁家。 袁弘德坐在书房里,吹着茶碗里的浮沫,一边吃茶一边听着袁叔驹兄弟二人说话。 “李大人胃口不小,张口要妍玉春两成的干股,这次的诗会不知道会不会让我们答复?”袁季驹说。 看着曾祖父表情闲适,兄弟二人也松了一口气。 他们虽然不知道曾祖父一直都不着急的详情,这些日子下来也猜到了一些皮毛。 跟曾祖父的心宽相比,似乎有人比他们家还着急。 这些日子曾祖母和母亲都接待了好几波客人了,都在劝着他们有门路赶紧走门路。 有人还提到让他们求助安阳侯世子,提醒他们到了让顾重阳报恩的时候了。 不仅登门拜访的人多了,就是请他们去做客的人也同样多了起来。 此时又恰逢春暖花开时节,各种明目的赏花会一窝蜂似的办起来。 这不,今日他们兄妹马上又要出门做客了。 出门之前,得听听曾祖父告诉他们遇到事该如何应对。 “应该不在这样的场合问你们,若是问的话你们只推脱这事得禀明汉阳公主才好答复他。” 袁明珠坐在马车上,车窗外头桃花正艳,远远看去云蒸霞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