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乡土中国》读后感 (第1/1页)
起先,捧起这本跨越了那么长年代的著作,我还有点怀疑,费孝通老先生书中所讲的东西,还符不符合当前社会的观念,会不会跟我现在所拥有的思想发生冲突。 当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费老先生的作品,我想我错啦。 还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见解竟是如此的深刻。 当然,深刻的见解伴随的不是苦涩难懂的行文方式,里头谈的都是些很实在的理论,没有很高深的那些啥啥啥研究术语。 在开头的序言中,费老先生就讲清楚了本书的主旨,是要说明作为中国基层社会,也就是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接着,费老先生从多个方面出发,深度剖析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 阅读的那个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被那个“土”字洗脑。 其实在我的意识里,“土”这个字跟费老先生的理解是一样的,它不具贬义。 或者说,我很少用这个字,所以我会去尊重它,因为,它的背后可能藏着谁都不能去玷污的朴素。 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乡土的存在空间会越来越少,我们去读这本《乡土中国》,仔细看看里面的人和事,我想这是件好事。 中华民族靠土地发家,靠土地生存,我想只要不是那些处在罪恶极端的人,都会对书中所描绘的乡土社会产生亲近之感。 我自然也不例外。 文中有一幕可能是在电影里看到的比较多。 那就是乡下人能嘴齿流利地日常交流,但给他们一张纸一只笔,反而就寸步难行。 文字,在费老先生的讲述中,在乡土社会里是没有生存土壤的。 所以基层社会有许多文盲。 可能有人会笑,笑文盲不识字。 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已经彼此熟悉,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互相了解对方的意思。 他们过得开心,住在这个互相熟悉的社会,有时候看来,比充满了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还来得安宁。 所以,请不要被文盲这个标签遮住了眼睛,乡土社会有许多魅力之处。 脚踏在中华大地上,是一片共同的土壤撑起了我们。 每日必吃的粮食,也来自土地,来自那个善良的乡土社会。 可以说,我们炎黄子孙的根,都是植在泥土里的。 一本《乡土中国》,道尽我们的生命源泉。 其间的百态,我想我一次是品不尽的。 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多品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