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章 (第2/3页)
过,这个事情,朕早已就是想过了。”刘预说罢,举起手中的一片马蹄铁,继续说道。“这马蹄铁,就算现在没有,将来也是会有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早一点做出来先用在耕种上。”“至于说得诸胡蛮夷借此壮大的事情,说实话朕反而并不是太在意这个。”“对付这些草原各部,其实只要中原稳固,他们不会有任何机会的,根本不在于这小小的马蹄铁,更是在于人心。”“若是人心垮掉了,再好的刀枪也没有男儿能举起的起来了。”数百年后,大金朝的昏德公父子,可从来不缺乏什么硬件,却难以抵挡女真人。“那陛下的意思是?”郗鉴有些不太确定了。“这马耕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只要中原有这大量马匹的需求,那我们就可以选育出更加好的马种。”刘预说道。“这马种越来越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了和耕牛想比肩的挽马了呢。”重型挽马,一直都是东亚地区稀缺的物资。这种强劲的挽马,是进入近代军队后勤制度建立以后的重要保证。没有这些重型的挽马,近代军队需要的严格物资保障就难以满足。所以,刘预觉得还是应该自己选育一下试一试。“有一件事情,陛下可能有所不知。”郗鉴看到刘预兴致高昂,有些不太合时宜的说道。“什么事情,郗卿但说无妨。”刘预毫不在意的说道。“天下百姓皆知,这马匹乃是军国重器,一旦战事大起,往往都是征调百姓的马匹充军,不管是否给什么钱粮补偿,这马匹一去,可就是失去了一大助力,往往都是要减产的,而耕奴的话,却不会有被征调的事情发生,只怕百姓们不愿意养马啊。”郗鉴说的话,倒是非常的有道理。随后,郗鉴有讲了一番汉末三国以来北方的养马事。原来当初的中原也是大规模的养马成风,但是随着战乱的发生,最先遭受损失的就是这些养马的百姓。官府的征调可从来不会有什么温柔可言,白拿白要也是常态。“这个事情朕倒是不知道。”刘预沉吟了一下。“陛下,此事关系百姓民心,不可不察啊。”郗鉴说道。刘预想了一下,这件事的信誉度,早已经被前面的王朝给败坏干净了,就算是自己用人品保证,也难以短时间服众。毕竟,养马这种事情,刘预还是希望能把天下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一件事情有利可图,并且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的时候,天下人才会趋之若鹜。“朕有办法了。”刘预忽然灵光一闪。“陛下想到什么办法?”郗鉴立刻问道。“既然百姓们害怕征调马匹,那就先把利摆出来好了,有了利益在前,就不会害怕将来有损失了,至少除了特别胆小的人,时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刘预笑着说道。“利益在前?”“不错,就是利益在前,朕要下令,凡是养马之家,税赋一概比用牛耕的低上一成,或者两成也可以。”刘预说道。作为斩杀射杀胡虏杨万敌率领西川康一行人,一直沿着官道往东到达了襄阳。襄阳作为乃是中原水路交通的枢纽,往常的时候都是舟船往来频繁,若是在冬天的话河水封冻,一般是没有什么商旅的。不过,在到达襄阳城外的时候,杨万敌却发现城外聚集了大量的青壮百姓。这些人全都穿着各式各样的袍服,里面应该是塞着芦絮或者兽毛之类的东西御寒,整个人都是非常的臃肿。就算穿成这样,这些青壮也都是被冻得不停的来回走动。“这么冷的天,这些人在干什么?”杨万敌有些好奇的向旁边的带路官吏问道。这名刚刚从驿站接手的官吏一路上都是没有怎么说话,不是一个爱言谈的人。但是,他知道杨万敌乃是西川康来的贵宾,自然不好装作没有听到。“张君可能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朝廷征发来准备去修河道的。”“大冬天的修河道?能挖的动吗?”杨万敌不禁有些意外。自古以来,所有的官府都会在农闲时候征发百姓服徭役,也就是去做一些没有工钱的劳役。徭役几乎是等同税赋一般的重要。其中修缮河道就是最为常见的徭役。不过,现在冰天雪地的做河工的徭役,杨万敌还是第一次见到,难道不是应该稍稍等到早春开始消融的时候吗?“这些事情,朝廷自然是知道的,这些人挖上个大半天,也挖不了多少的土石,却还要吃掉两大顿的粥饭,根本就是朝廷照顾这些家中无存粮的穷人罢了。”襄阳的这名官吏说道。“难道他们服徭役,还是你们的官府提供口粮吗?”杨万敌有些惊异道。一般来说,徭役不仅是免费的劳动,还需要服徭役的百姓自备口粮也是常见的情况。按照杨万敌的猜测,汉国连番数年战争不停,肯定没有什么多余的粮食供给,必然是需要服徭役的百姓自带口粮的。“自然是官府提供了,我不是说了吗,天子其实根本没有指望这些干多少活,就是看到这些刚刚安置的流民家中没有存粮,多给他们家中省却一张吃饭的嘴巴了。”杨万敌闻言,心中立刻对于刘预充满的钦佩之情。“十余年来,流民皆是如同猪狗一般任人宰割欺压,如今安置好了田亩后,皇帝竟然还害怕他们冬天口粮不够,用这徭役的名义发给口粮。”“仁者爱人,应该就是如此。”听到杨万敌轻声的感叹后,这名襄阳县的官吏也是用充满了自豪的语气说道。“张君说的对啊,咱们陛下这就是仁政啊。”“上个月陛下可是发下了告令,不仅让这些各家的青壮来服这徭役,还要求各郡县做好生息法。”“生息法?什么是生息法?”杨万敌立刻充满好奇的问道。虽然只是半年的时间,但是自从进入关中以后,这一路上的见闻,就已经是让杨万敌应接不暇。先是有在关中施行的《徙戎令》,彷佛根本不屑于各部杂胡夷狄的人口青壮,而到了豫州这里,又是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